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寒潮过后,北京的竹子还好吗?

2021年04月17日 10:25 来源:中新网北京

国际竹藤中心竹藤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范少辉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紫竹院公园园林科技科高级工程师冯小虎介绍公园内竹子。

4月15日,北京紫竹院公园内的竹林。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内种植的竹子。(摄影:徐婧)

  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17日电(徐婧 于立霄)在上个冬天的“霸王级”寒潮中,北京多个气象站最低气温突破建站以来1月上旬历史极值。除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外,低温天气也给一些植物的生存带来了挑战。正值四月,北京各大公园内种植竹子的叶片不少还是枯黄色,生长状况令人担忧。

  北京的自然条件适宜竹子生长吗?低温天气会对竹子带来什么影响?为了竹林健康,科研和技术人员做了哪些努力?竹子对环境有何特殊作用?

北京适宜竹子生长吗?

  国际竹藤中心竹藤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范少辉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竹类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生存的年平均温度为12—22℃,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在竹子的生长环境中,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由于北京冬季气温低、春季干旱,不适合竹子生长,所以多分布在有灌溉条件且背风、向阳的地方。

  北京的种竹历史可追溯至8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由于气候变化,明清开始,竹子在北京由重要的经济作物逐渐转向景观用途。

  如今,北京的竹子主要用于公园、庭院、街道绿化等,在各区均有分散分布。北京露地栽植的竹种约12个属66个种。传统的栽植品种如黄槽竹、早园竹等已适应北京气候,生长良好。近年来新引进的一些竹种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基于人们对竹文化的喜爱,竹子在北京的种植趋势呈上升态。

  “竹子能在北京存活并不是偶然”,范少辉说。与北方树木相比,竹子对水热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但它们的适应能力也很强。位于北京怀柔红螺寺的竹林有600多年历史,一直能较好越冬,可见只要生长小区域能避开冬季较强干冷寒风,较耐寒的散生竹也可耐受零度以下低温,顺利过冬。

低温是怎样影响竹子的?

  范少辉介绍,竹子遭遇极端天气、倒春寒等恶劣条件时是否会被冻死与竹种本身习性和抗性有关。北方常见的竹种的枝叶在冬天枯黄、部分脱落,在极端天气或严重倒春寒情况下,地上部分会全部冻死。

  去年北京经历了罕见的极寒天气,竹子的冻害程度和面积较往年更严重,造成了部分竹种、竹株的死亡。

  紫竹院公园园林科技科高级工程师冯小虎向我们介绍,竹子的地上部分可大致分为竹叶、小枝和竹秆,在地下则是交错生长的竹鞭。这几个部分对于低温的耐受力不同。

  竹鞭因为生长在地下,一般的低温不会对它造成严重伤害。

  相比较而言,在竹子的地上部分中,竹叶的生理活动最为旺盛、含水量高,对低温也最敏感。因此,在上个冬天的低温情况下,叶片受到的伤害最大,观感上表现为竹叶失水干枯。低温的情况也使竹子的部分小枝和极少数竹秆发生了冻害,但对于地下的竹鞭而言,此次低温天气的影响并不大。

  冯小虎说,即便竹子的地上部分受害情况严重,但竹子依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恢复生长。一是竹鞭里储存的大量营养依然可以供竹林在来年春天长出竹笋、发育成竹子,成为竹林中的新生力量;二是小枝上没有受到低温伤害的部分叶芽可以继续萌发、生长出新的叶片。

在北京种竹有何特别之处?

  为了应对北京冬天的低温天气,范少辉及其团队从竹种入手,首先开展北方竹种质资源收集和优良种质创制,为北方优良竹种质的选育和培育提供支撑;其次筛选抗寒抗旱优质竹种,丰富北方竹种质资源库;最后引种具有优良的生态功能和独特景观价值的竹种,从栽培管理等方面开展驯化实验,丰富北方竹种资源。

  冯小虎介绍,紫竹院公园正在对竹林进行“5+1+1”的养护模式:前5年对竹林进行修剪和梳理,第6年进行地下竹篼的去除工作,即把经多年生长后,积累在土壤当中的竹鞭、残余竹根、部分竹秆等器官全部挖起,再回填配置好的营养土。第7年不对竹林进行较大的人工干扰,让竹林自然休息。通过7年一个周期的养护模式来提高竹林的整体健康水平,进而提高竹林在逆境中的生理耐受性。

  应对竹林虫害,紫竹院公园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春天在竹林中放置瓢虫和捕食螨,通过“以虫治虫”的办法来控制虫害。与化学药剂相比,这一方式对公园环境更加友好、游人的游园体验更加舒适;应对低温天气,公园从提高竹林整体健康水平上入手,配置了专门的竹子肥料,其中特别加入增强竹子抗逆性的营养成分,经过多年实验,确定了合适的施肥时间、施用剂量和施用方法等,使施肥工作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公园还提出了基于竹林健康的“主动养护”的新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逻辑,而是凭借多年养护经验,提前预判竹林的生长状态、提前准备相关物资材料、提前采取适当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养护成本、缩短处置问题的反应时间,提升竹林对北方气候的适应能力,提高竹林的景观水平。

竹子的巨大减排潜力

  中国人钟爱种竹的原因除了其蕴含的高贵品格外,还因为竹子有着巨大的减排潜力。

  去年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森林在碳固定和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在森林发挥的作用里,竹子的固碳能力尤为突出”,范少辉说。

  他介绍,中国拥有竹类植物39属837种,面积约占全球竹林面积的20%,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如果把整个森林的平均固碳能力与竹子的固碳能力相比,竹子的固碳能力远超森林的平均水平:1公顷毛竹林年均固碳量4.91—5.45吨,是杉木人工林的1.5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因此,每年将竹林中的成熟竹采伐利用,可有效提高竹林碳储量。

  为了不让成熟竹材自然枯死,再次变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主要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建立竹标准材仓储机制,提升再生资源储备能力,这有利于増汇减排、减缓气候变暖;二是提高竹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竹制品寿命。在优质家居等竹产品中将碳封存,使碳在竹体内存在时间延长至一二百年。

  竹产品本身也有着其自身的绿色环保价值:其生产过程能耗较低,建造相同面积的建筑,竹产品的能耗是混凝土能耗的1/8,木材能耗的1/3,钢铁能耗的1/50。

  竹林生产与竹制品的完善产业链为碳中和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竹林的固碳与竹产品的碳封存也形成了良性互动。北京世园会竹藤馆在建造时使用圆竹5000根,固碳量约为1885吨,减排效益显著。(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