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专家畅谈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建言以科学方法助推国际化

2021年06月22日 07:06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6月21日电 (记者 杜燕)如何做好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工作?来自医疗界的专家们在日前举办的“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共同守护人民健康”主题座谈会上,围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中医药普惠发展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

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在作主旨发言时表示,为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必须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的特色优势和价值作用,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谈到推动中西医更好地结合,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认为,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彰显了独特优势,使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抗疫方案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有效参与疫情防控机制建设,为构建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贡献中医智慧和力量。

  云南省医学哲学研究会会长黄传贵表示,要加强中医和西医二者在实践中的并重、结合与互补,利用高科技手段助推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医学格局,打造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模式。

  “培养跨界人才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杰称,要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发力点,在执行层面汇集多方力量支持,共同助力中西医结合更好地发展。

用科学方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如何做好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昌恩表示,中医药学自古以来多次战胜瘟疫,使中医药的有效性得到信服,要用科学方法将它说清楚、讲明白,从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院长王阶看来,应利用中医原创思维做好传承创新,推动城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县乡村一体化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此外,需围绕病证结合构建中医诊疗服务模式,提高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认为,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需要有急迫感,应抢救式的保护中医药研究成果。

  目前中医药评价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果吉尔锑建议,利用数字医疗技术,将中医药特点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完善社区基层服务机构,明确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从技术到产品、产业的量质效服务评价体系,以“可计量、有标准、有检验检测过程、有认证认可体系”的质量基础理论为指引,进而推进中国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传承中医药文化从娃娃抓起

  “如何让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中发挥更大作用等已经是每位中医药工作者亟需面对的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认为,要讲好中医临床疗效这个基础“故事”。先讲好“疗效好”,再讲好“为什么疗效好”;要加强中医科学研究,大力培养中医科研专业人才,使科研结果为临床服务、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在守正创新中做好“老中医”的临床传承,保护并发挥好“老中医”的热量。

  守望健康、传承中医药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表示,要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以浸入式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医药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与热爱。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健长生露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陈聚宝建议,大力普及健康养生知识,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同时,重视健康保健,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为人们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中国正步入老年化社会,让中医药赋能老年医疗也是会上热议的焦点。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表示,今后功能康复医疗将成为老年医学发展的主体,中医药在促进老年慢病管理和维护老年人健康等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座谈会主办方的人民政协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相伟表示,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赓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难题,希望专家们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人民政协报社副总编辑张宝川谈到,要想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必须在顶层设计、法律法规完善、资源保护、临床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并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普及。(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