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首都体育馆:打造北京冬奥会“最美的冰”

2021年11月24日 19: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首都体育馆。

首都体育馆内的冰场。(摄影:徐婧)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电 (徐婧 陈杭)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上,有一座修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首都体育馆。这里曾见证中美“乒乓外交”历史,并担任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排球比赛场馆。两个多月后,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将在这里举行,14枚金牌也将在此诞生。

  24日,记者走进首都体育馆,聆听这座老场馆的奥运故事,领略置身北京冬奥“最美的冰”的梦幻体验。

  一进首都体育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场馆顶部的巨型投影屏幕。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介绍,这块“天幕”的面积为1332平方米。赛时,场地四角布设的激光投影仪会将绚丽的灯光与优美的画面投至屏幕,将整个场馆营造成如梦似幻的冰雪世界。

  冰面无疑是这冰雪世界中的主角。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花样滑冰竞赛主任姚佳介绍,这块面积为31米×61米的冰场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可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不仅热能回收率高,且制冷效能较传统方式提升30%、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

  她谈到,花样滑冰的冰面厚度要求为6至7厘米、温度要求为零下3摄氏度至零下4摄氏度;短道速滑的冰面厚度要求为3至5厘米、温度要求为零下6摄氏度至零下7摄氏度。通过二氧化碳制冰系统和冰面监测系统,场馆可在两小时内完成浇冰工作,实现两个赛事的冰面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制冰过程还实现了效率与节能兼顾。首都体育馆对制冷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每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度电,极大提升了场馆的绿色属性。

  不仅在视觉效果上为选手观众带来独特体验,在防疫措施上,首都体育馆同样下足了功夫。

  首都体育馆的智慧场馆运营中心部署了724个智慧感知终端,可实现近距离接触者排查等功能;624个智能体温贴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重点人群进行24小时的体温监测;通过双光谱红外人体测温系统,人员的测温响应时间仅需0.05秒……“这些防疫设备的引入帮助刚结束不久的测试赛完成了人员零感染、物品环境零阳性的工作目标,确保了测试赛圆满收官”,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医疗防疫副主任赵成芳说。

  首都体育馆园区的改造满足了冬奥会比赛及训练需要,也放眼长远的冰雪体育发展。

  丁东说,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形成了集比赛、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冰上运动园区。在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

  冬奥会后,训练场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在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同时,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首都滑冰馆赛后则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整个园区实现了比赛、科研训练以及民众健身的全覆盖,将成为全国冰上运动的中心。(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