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首提“城市向心力”模型

2024年03月27日 20:33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国青年文旅发展大会暨不夜城十万就业岗位启动仪式举办。图为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发表年度演讲。主办方供图

中国青年文旅发展大会暨不夜城十万就业岗位启动仪式举办。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新闻3月27日电  中国青年文旅发展大会暨不夜城十万就业岗位启动仪式日前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开幕。大会旨在破解青年市场密码、洞察时代消费习惯、推动城市品牌突围。

  在这场行业内首个千人规模的大会中,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带来题为《2024大重构背景下的城市向心力》的年度演讲,他对首次提出的“城市向心力”发展模型进行解读,分别从新青年进化论、新城市网红史、新时代造梦人三方面,分享了对城市发展青年文旅和拉动青年就业的思考。

 新青年进化论

  新时代的青年,既是价值取向趋向多元、自我意识凸显的一代,也是反套路的一代。在贾云峰看来,青年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套方法论,要鉴别一个人是否年轻,可以引入四个标准:心态--始终对外界保持好奇;状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姿态--不因生理年龄而产生刻板印象,从而自我束缚;体态--即进行身体管理。

  观察当下,虚拟的线上社交已融入青年人的日常生活,这里有压力、有焦虑、有恐惧、但更是社会重构的可能。

  现在中国“80后”“90后”“00后”三者加起来约占到了整个市场42%。在青年就业需求、社交需求、价值需求背后,折射出的分别是生存、情感、事业的渴望。在贾云峰看来,满足青年需求的四要素是:塑造创业场、锻造社交群、创造消费圈和缔造新生活。而共情、共创和共享,正是与青年交往的三大捷径。

  共情,就是要理解年轻人,精准切中需求。近年从“特种兵式旅游”“City Walk”到淄博、贵州村超、哈尔滨等城市爆火,各种潮流玩法花式出圈,网红打卡不断爆火的文旅现象,离不开“Z世代”群体共同特征——情绪价值。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情绪价值”成为消费的重要驱动力,不仅影响着青年决策,重塑品牌。

  共创,就是城市一定让青年成为共创者,并享受创造的成就感。

  共享,是“90后”新生活方式,他们认为万物皆可共享。“以租代购”的青年人,也为文旅消费带来新的机遇。

  对青年市场而言,接地气,永远是爆款公式。

  新城市网红史

  近年来,淄博烧烤横空出世,村BA、村超势不可挡……一系列网红城市出圈之后,国内的网红城市打造模式似乎越来越像了。公式化的套路,模式化的品牌营销,真的适合城市发展吗? 网上流量又和线下客流真的能画上等号吗? 

  贾云峰谈到,网红城市爆火出圈的底层逻辑,首先是满足民众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其次是切中消费降级和品质升级并存的旅游消费趋势;再者是开启政府、企业、民众合力发展的动员新模式;最后是政府有效引导,经营市场环境。

  谈及网红城市十条养成原理,贾云峰讲到,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传播为人关注,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屏时代,为城市带来公正而平等的机会。流量以大众情绪的“靶心”为转移,流量的螺旋在复古与新潮之间交织。流量博弈是创意革命,音乐、短视频、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是走红的主要手法。

  他认为,对青年而言,城市形象一定对青年富有亲和力;“网红打卡地”不一定会成为“网红城市”;平台算法可以干预塑造;系统的行动才会有战略的胜利;研究“长尾”比“长红”更有价值。

新时代造梦人

  如今,同质化、拿来主义堆砌,千篇一律是很多城市文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因此,才显出震撼文旅界的新物种——轻资产不夜城出现的弥足珍贵,轻资产不夜城带动青年创业形成互动。仅春节期间,17个不夜城游客量631.91万人次、上央视16次、在各大APP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带动直接就业人数1.7万、间接就业人数达约15万、实现餐饮销售收入过亿元、游乐收入数千万元。

  贾云峰谈到,这些轻资产不夜城不单是景区,而是一个个拥有巨大稳定流量的物理空间。满足了新文旅的四大属性:高频、刚需、复购和互动,构建了新型消费市场,打造了青年就业的新赛道。

  “画好最大同心圆,凝聚最强向心力”是国家层面对城市文旅的期望。向心力就是城市的宜居和活力,城市的向心力扣题青年发展,轻资产不夜城提供了鲜活案例,“城市向心力”的发展模型呼之欲出。

  贾云峰提出“城市向心力”五位一体的产业模型:首先,挖掘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向心力;其次,招商引资,激活城市产业向心力;第三,促进就业,加强城市人才向心力;第四,培育爆品,凸显城市品牌向心力;最后,城市理论,孵化城市持续向心力。

  贾云峰团队推出城市向心力“三大爆品合作计划,“一会、一集、一战略”,通过新品牌新业态城市招商大会、城市土特产爆品大集巡游展、青年网红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等助力城市,在2024年全面突围青年文旅。

  演讲最后,贾云峰总结到,城市的未来发展要研究“城市向心力”,激发市场”青年力”,让每个青年成为城市的创造者。(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