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文脉传承与公共服务并举

2021年10月17日 06:01 来源:中新网北京

2021年10月10日,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森林公园,市民骑车经过漕运码头牌坊。

2021年8月29日,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内的京杭大运河书院阅读区。(摄影:中新社 史春阳)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 (徐婧)北京正在通过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等方式,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目前,大运河(北京段)沿线遗址公园建设顺利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了重要进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大运河文化带与古都的内在联系,激活城市文旅新动能。

运河遗址见证古都历史变迁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北部,是一处始建于西汉初期的大遗址,也是近年来北京地区考古工作开展最为全面、充分的古代城市遗址。

  截至目前,北京已在遗址内部探明古代遗迹322处,围绕其周边发掘各种类型的遗迹4万余平方米,出土带有陶文(分刻划、戳印两种)的各类器物70余件。

  路县故城遗址是北京地区从诸侯国文化、区域文化向帝国文化、大一统文化转变的重要见证,是我国古代县级城市考古与研究的重要内容。该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因此成为具体展示、证实中华文明史和北京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景区彰显文脉保护传承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万寿寺是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寺院,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关键节点,素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

  目前,万寿寺已完成第一阶段以中路为主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第二阶段修缮完成量已达工程总量的90%,修缮恢复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发现的地下文物为研究明、清、民国时期万寿寺建筑的工程做法、形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为使运河沿线文物“活”起来,万寿寺修缮工地通过举办开放日活动等方式,邀请民众走进古建筑,通过亲手修文物,增强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在公众参与中丰富运河的当代文化内涵。

运河路线激活文旅“水韵”动能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亮马河是北京具国际风情水岸的代表之一、夜游网红打卡地,也是运河文化重要旅游体验线路。

  2021年国庆假期,朝阳区依托运河水系资源和景观空间,推出亮马河通船项目,打造集游船、消费等于一体的“轻舟夜赏亮马河”游览体验,在助力北京夜间经济繁荣的同时,使游客在古老河道与现代建筑间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水道激活文旅消费,也将沿岸乡音串联。今年6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实现全线旅游通航,游客乘仿古式画舫船,可饱览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风光。明年6月,游客将实现从北京乘船至河北的愿望。远期,京杭大运河还将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

  10月17日,由中央、地方、部分境外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组成的“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访团,将从北京启程,报道大运河沿线的所见所闻,推进多地、多点、多方联动参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的共同行动,展现大运河古往今来水城共生、人水和谐的生态文化景观,提升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国际影响力。(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